从色彩恒常性的两个实验,来理解人类怎麽看见色彩

  • 文/陈彦谚

大脑是很有趣的东西,聪明的大脑,可以帮我们快速判断、掌握当下状况,有助於我们适应多变的环境。不过,有时候却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大脑判读的颜色,和真实的颜色竟然不一样!

前阵子引起网路上疯狂讨论的「蓝黑还是白金洋装」以及「灰绿还是粉白的鞋子」,就是两个经典案例。

蓝黑还是白金洋装的案例中,同样一张双色相间的条纹洋装图,有人看到的是「蓝黑条纹」,另一部分的人,看到的则是「白金条纹」。看到蓝黑条纹的人,因为大脑主动帮你忽略了图片右上角的光源,因此判断出来的颜色,比较接近裙子的原始色像素。而看到白金条纹的人,大脑可能是太聪明了,主动帮你将图片右上方的光源考量进去,根据过往的经验,大脑认为,在金色背光光源的照射下,如果画面中出现了偏蓝的颜色,那麽这个部分的原始色应该是白色,因此,感谢聪明的大脑,你看到的是白金条纹洋装。

灰绿还是粉白鞋子的案例,也是同样道理。某些人的大脑,会自动将光源颜色的因素考量进去,快速提供根据过去经验判断後的结果,导致最终看到的是鞋带、LOGO、鞋底处是绿色,鞋体是灰色的结果;另一些人,看到的则是鞋带、LOGO、鞋底处是粉红色,鞋体是白色。

这些案例背後的运作机制,其实可以理解为「大脑的自动白平衡功能」,也就是心理学家或神经生物学家所说的「色彩恒常性」。

发现色彩恒常性——蒙德里安色板实验

为了理解「色彩恒常性」到底是怎麽发生的,科学家兰德(Edwin H. Land)进一步做了着名的「蒙德里安色板实验」。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是 1940 年代的荷兰画家,他为了达到艺术创作中的「纯粹实在」,终身致力於进行色彩实验。他的代表作有《构成第十号》与《百老汇爵士乐》,都以非常简单的线条、极为单纯的红黄蓝色块,构成了画面上的和谐平衡。而兰德所做的色彩恒常性实验中,刺激物的图板与蒙德里安的画作非常相像,因此就称之为「蒙德里安色板实验」。

1964 年,兰德运用不同波长(即不同颜色。不同颜色的波长便不同。)的光源,照射在蒙德里安色板上,让受试者在回答特定区域是什麽颜色的同时,一面用机器侦测反射光的波长。如图所示。左边三台装置是 RGB 三原色的光源,用来控制光线的颜色,右方的黑色装置,则用来侦测反射光的颜色。

兰德透过这个实验,发现人们即使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仍然可以准确地回答该色块的颜色,这说明了一件事——人类辨识物体颜色的方式,并不是单纯靠着该物体的反射光来决定的,还会受到周围物体反射光的影响。进一步来说,人类对於颜色的判断,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比较出来的。

如此一来,也就可以解释另一个有趣的小实验了。当灰色的小女孩图片,加上了红色的滤镜,猛然一看,加上红色滤镜图的那一侧,小女孩眼珠的颜色似乎就变成了蓝色。不过,再拉近仔细一看,其实小女孩眼珠的颜色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原先的灰色,只是由於色彩恒常性,当大脑侦测到画面中的环境偏红,便自动补色,补出了原先根本不存在的蓝色。

启动色彩恒常性——马克西莫夫的鞋盒实验

所以说,人体的色彩恒常性,在什麽时候会开启呢?有趣的鞋盒实验告诉我们答案。

科学家马克西莫夫(Vadim Maximov),以一个鞋盒做成实验装置。他在鞋盒一侧,开了一个小孔作为观看孔,另一侧内壁则有类似於榻榻米的色块图案。从正上方打入特定光源进入盒中後,要求受试者观看刺激物,结果发现,两张画面结构相同,但色块完全不同的原图,在不同的特定光源照射下,受试者的色彩恒常性并没有发挥作用,他们所看到的图案颜色,是两张一模一样的图。

接着,在图案上加入一圈白色色块後,再次请受试者观看,受试者的色彩恒常性开始发挥作用,能分辨出图案的原图颜色了。实验结果再次确认了,我们所认定的物体颜色其实是相对的,会随着周遭颜色进行修正,而当白色有颜色变化的时候,特别能启动我们的色彩恒常性机制。

AERO 创作者笔电,帮助创作者看见最真实的色彩

大脑太聪明了,会根据状况,自动帮我们把某些真实的部分,转换成另一种样子。只是,从古至今,作为创作者,最需要的就是传达真实了。那麽,该怎麽办呢?

不怕不怕,来到了 21 世纪,现代的方法要用现代方式解决。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们不能关闭自己脑中的自动白平衡,但我们有选择最真实与最优质的可能!

AERO 创作者笔电,考量了创作者从「设计原稿」到「完成作品」的全方位需求。视觉设计师们心中的痛,就是当颜色稍有偏离,造成了整体作品的大走钟,努力的心血就彻底埋没。

为了让创作者能有绝佳发挥,AERO 16 创作者笔电从前端到後端,通通都考量了。在前端设计上,搭载 4K AMOLED 的面板,支援 10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