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第一、更是唯一专为表扬台湾女科学家卓越贡献的「台湾杰出女科学家奖」已连续举办15年,2007年台湾莱雅为树立标竿及典范以鼓励女性参与科学,联合吴健雄学术基金会共同发起设置「台湾杰出女科学家奖」,多年来素有台湾「女性诺贝尔奖」之美名,显见该奖项的学术地位与指标意义。今年,台湾杰出女科学家奖的杰出奖与新秀奖提名人数达到历届最多,如此盛况更显示科学界对该奖项的肯定。

第15届「台湾杰出女科学家奖」最高荣誉的「杰出奖」由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李秀敏特聘研究员获得。为奖励优秀年轻女科学家而设立的「新秀奖」,则颁发给国立台湾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黄筱钧副教授,以及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薛雁冰副研究员。鼓励年轻博士班学生具科学潜力的「孟粹珠奖学金」,则由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赵彤博士生获奖。

「杰出奖」得主 李秀敏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 植物演化的突破性发现:解密叶绿体身世以及让叶绿体得以运作的内外膜蛋白运输桥梁

今年最高荣誉的杰出奖(注)由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李秀敏获得。大家都知道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进行,但叶绿体有赖细胞质输入「蛋白质工人」才能正常运作。李秀敏博士的专长为植物分子生物学,她建立了第一个以遗传学的方法,筛选叶绿体运输突变株的系统,并以此系统,找到了数个叶绿体蛋白质运输系统的重要成员。

李博士与其团队,花了七年的时间,找到能让蛋白质穿越叶绿体外围双层膜的桥梁 TIC236,解开叶绿体运作的大谜团,更发现这套运输系统从远古细菌一直沿用到高等植物,是植物演化学的重大突破。论文於2018年12月登上《自然》(Nature),并获专文推荐。

除此之外,李博士首度发现叶绿体蛋白运输是受年纪以及组织的调控,并发现了在导引讯息中决定年纪与组织调控的胺基酸序列,开创了发育调控蛋白质运输的研究领域。其多项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使她成为享誉国际的植物细胞学家。她经常受邀於国际大型会议与国际知名大学如美国UCLA丶英国剑桥大学演讲,也是台湾首度受邀担任美国植物学会期刊 Plant Physiology的编辑委员及为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撰写文章的研究人员,2020年她更获得美国植物生物学会海外终身通信会员奖,足证国际对其学术成就的高度肯定。

  • 勇於抉择并衷於所爱,以推动友善女性科研环境帮助更多女性坚持科学梦

为了追求所热爱的植物领域,李博士表示人生的重大决定包含:1.高中时成绩很好,却不想念医科,填志愿时按照分数将台大动物系填前面、植物系放後面,结果还是决定签写切结书转入植物系就读;2.赴美留学,选择了当红的研究植物光讯息传递的实验室,因缘际会之下前往德国发现自己所爱还是叶绿体,立刻向美国实验室表示要放弃当红的议题,做回自己最感兴趣的叶绿体题目,从此不动摇。李博士鼓励一定要追求自己的兴趣,才不会对所做的事情感到倦怠。对於研究常常碰到的失败,李博士表示:「做实验并非是为了追求成功,而是从每一次的失败中理解原因,一次一次把失败的机率变小,然後又离成功更进一步了。」

尽管家境不优渥,却保持优异成绩,李秀敏博士鼓励大家即使没有天生的幸运,也要努力在自己所能中做到最好,才能让自己有最多的选择。李博士从个人求学经验中反映出的同理心,让她发掘对教学的热忱,不仅认真研究,也热心作育英才,课程深受学生好评,并两度获得台湾大学教学优良奖,培育出多位在中研院及大学任教的优秀人才。面对学术界男女比例悬殊的状况,李博士表示,统计数据发现许多女性在从学校正式跨入学术研究时,面临许多两难,导致女性常为家庭而退出,因此致力争取女性在学术就业环境中的友善制度,并认为社会上对男生数理比较好的刻板结论根本不存在,有时候女生的细心反而在研究中更胜一筹,鼓励女性要坚定追求自己的兴趣。

「新秀奖」得主 台湾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黄筱钧副教授

  • 跨领域背景投入新兴合成生物学领域,创新研究有助仿生学发展

出生在工程师家庭中的黄筱钧博士,大学进入电子工程学系与研究所就读,其後受到国外论文启发,博士班赴美攻读系统生物学,以实验与数学模型探索癌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经Kinesin-5小分子药物干扰後,细胞死亡与存活的二元决定。

秉持探讨未知的精神,黄博士团队发挥跨领域专长,在实验室建立合成生物方法学,打破传统方法建立新的研究系统,为发育生物学提出关键问题,利用大肠杆菌以聚合作用和限制扩散为最小条件,重现不对称细胞分裂与分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兼具创新与深度,於2021年发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与ACS Synthetic Biology。黄博士的研究,在应用上可以帮助未来发展仿生学,以及解决目前已有的关於单一细胞装入元件後,单细胞生物因为同时进行太多工作而负担太重的问题。杰出的研究表现亦获科技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门肯定与推荐,受颁2021吴大猷先生纪念奖。

黄博士实验室为国际上少数能以合成生物方法学,研究单细胞极化与不对称细胞分裂的团队之一,具高度国际竞争力。黄博士同时热心培育学子,曾获颁台大教学优良奖,并於台大指导第一届iGEM团队,创立The Investigator Taiwan生医社群平台,并曾担任ICCAD (美国计算机协会国际电脑辅助设计研讨会)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为优秀的跨领域学者。

黄博士分享探索新兴研究领域的历程,「我的同事来帮我当口试委员,出来後跟我说我的学生心理素质太强了。」原来,由於过往从未有人尝试过以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探讨,加上打破传统方法建立新的研究系统本身就有高度挑战性,让学生的论文通篇都在描述实验的挫败与改善。「我真的很感谢学生愿意相信我,即使失败了也擦乾眼泪继续做。」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精神。

「新秀奖」得主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薛雁冰副研究员

  • 杏鲍菇也是肉食性?揭开真菌捕捉线虫机制,为药物研发开展曙光

薛雁冰博士在大学就读时期发掘了她对遗传学的喜爱,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投入真菌遗传学相关研究,杰出表现获得美国遗传学会(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的奖项DeLill Nasser Award,其後投入研究线虫及「线虫捕捉菌」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共同演化,原创性的研究构想更获得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 提供的独立研究计画补助。

薛雁冰博士返台加入中研院後,持续线虫研究,由於当年科学界对模式生物以外的真菌理解有限,因为资料的缺乏以及菌株的表现差强人意,薛博士亲自带着团队到野外采集,建立系统资料。经由研究发现民众熟悉的食用菇类如蚝菇、杏鲍菇及秀珍菇的菌丝,能够透过线虫的感觉神经纤毛,快速麻痹线虫,此机制和目前所知的寄生虫药物作用机制截然不同,薛博士的研究,在未来将可应用於农业的生物防治及人体抗寄生虫药物的研发,打破目前科学界苦於抗寄生虫药物出现抗药性的困境。薛博士的研究成果让她於分别获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 (EMBO) 的全球研究学者 (Global Investigator) 及年轻学者 (Young Investigator) 计画,活跃於国际学术社群。

对於当年毅然投入线虫捕捉菌的研究,薛博士认为科学家的独立性很重要,如果反覆做相同的研究便缺少了这样的独立性,因此想尝试新的领域。另外薛博士也认为,台湾目前深度投入研究科学的学生越来越少,过去班上约有1/2的人会选择读博士班,现在顶多1-2个,比例远低於美国;尤其女学生更容易因为家庭、育儿等考量而却步。为了培养新一代的科学家,薛博士花费许多心力带领学生投入实验,同时开设女性科学家的相关演讲,鼓励女学生继续投入研究,帮助有志科学发展的人继续往前。

孟粹珠奖学金:台湾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博士班三年级 赵彤同学

  • 科学界的明日之星!解决免疫细胞在肿瘤环境中失能的难题,提升癌细胞免疫治疗法功效

赵彤同学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获得阳明大学生命科学系暨基因体科学研究所的毕业总成绩优良奖与学士论文优良院长奖。2021年就读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博士班二年级时,即以第一作者身分投稿研究成果於Autophagy期刊,探讨癌细胞粒线体对核基因体稳定性的重要性,并因此获得第17届永信李天德医药科技杰出论文奖。研究指出细胞自噬能帮助清除受损之粒线体,避免其核酸内切酶 (EndoG)外漏转而聚集於细胞核内导致核DNA损伤後,经由TET2修饰为5-羟基化甲基化胞嘧啶(5-hmC)的DNA区域成为EndoG之受质而进行切割,造成核内DNA二度损伤。赵彤同学的研究成果,将能解决免疫细胞在肿瘤环境中失能的难题,对於提升癌细胞免疫治疗法的功效有很大的进步。而这不仅显示出她扎实的研究能力,更让人期待她无可限量的未来。

本新闻稿由台湾莱雅提供

  • 台湾杰出女科学家系列专访,持续更新中!

上google必须翻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