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蒋维伦|泛科学 PanSci 专栏作家、故事专栏作家、udn 鸣人堂专栏作家、前国卫院卫生福利政策研究学者。喜欢虎斑、橘子、白底虎斑和三花猫。
Take Home Message
- 近视是因为角膜或眼球变形,使眼球折射光线能力太强,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所以无法获得清楚的景象。
- 雷射治疗近视以达到减弱折射力为目的,主流术式有雷射原位层状角膜塑型术(LASIK)和微创角膜透镜提取术(SMILE)。
- 经雷射手术後,患者视力可以回到配戴眼镜前的水准,散光减轻到轻度散光。不过术後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乾眼症,因此手术前需和专业医护团队讨论。
你常觉得远处的景物看不清楚,总是要眯着眼看东西吗?这些都是近视的典型症状。近视通常在 6~14 岁之间出现,多数人於 20 岁後趋向稳定。目前尚未厘清近视出现的原因,但户外活动时间较长的儿童,近视的风险较低,不过仍不清楚是因为「看比较远」、「户外光线」,或「运动量较高」等因素所致。全世界的近视盛行率非常高,在美国,超过四成的人罹患近视,而东亚的一些国家,如台湾,儿童的近视率甚至达八成以上。
坏掉的摄影机
为什麽会近视?主要是因为眼睛的结构是透过「折射光线、将光聚焦在眼底的视网膜」来获得清晰的投影轮廓。所以当眼球变形(变扁)或角膜折射光线能力有问题(形状出错)时,光线聚焦的焦点会落在视网膜前方(图一),投影在视网膜时就会呈现模糊的轮廓,无法获得清楚的景象,此时称为近视。当你的近视度数愈深,焦点就会距离视网膜愈远。因此最简单的改善方式,就是加一块凹透镜(眼镜)来发散光线,进而调整光的路径,让光线重新聚焦在视网膜上。
切掉一点眼睛如何?雷射治疗近视的原理
既然近视是「眼球折射光线的能力太强」,那麽用刀削掉一点眼睛,这样可行吗?可以。
如前所述,近视是由於眼球变形或折射力太强,使光线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目前无法矫正变形的眼球,因此调整光线折射路径,就成了最佳的治疗方式。而眼球负责折射光线的组织,为最前方的角膜和位置在後方些的水晶体(图一);而又因为角膜暴露在外,医师能用刀械直接削除,或是雕塑外型,所以角膜组织就成了外科手术治疗近视的最直接选择。虽然调整水晶体也能改善近视,但较不普遍。
最早,医生便是利用刀具削去角膜以治疗近视。 但需注意,削去眼球结构减弱聚焦能力,进而改善近视,仍不算是「治疗」。由於这个方法无法改变眼球的整体形状,因此眼球变形後,造成视网膜剥离等疾病的风险仍存在。
在雷射技术发明之前,医师会用层状角膜重塑术(automated lamellar keratoplasty , ALK)——微型刀械移除角膜组织,达到减弱折射力的目的,这种手术方式约盛行於 1980~1990 年代。直到雷射技术成熟後,才开始应用於治疗近视,雷射依原理和发展时程可分为雷射屈光角膜切除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 PRK)、雷射原位层状角膜塑型术(laser-assisted in-situ keratomileusis , LASIK)、微创角膜透镜提取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 SMILE)。
雷射屈光角膜切除术(PRK)
雷射於 1980 年代开始用於治疗近视,并逐渐发展出 PRK 术式。PRK 原理是利用雷射能固定能量的焦点、升高局部组织的温度、进而气化掉部分角膜最外层的上皮层细胞(epithelium,图二),达到减少角膜厚度、降低折射力的目的(图三)。
在此技术问世後,PRK 迅速地成为治疗近视的首选,但因为要削掉角膜上皮层,同时也气化了角膜里的痛、触觉神经,容易导致术後剧烈疼痛和视力恢复期过长等问题;再加上大面积的伤口直接暴露在外,术後洗头、洗脸也容易导致感染,所以在新技术出现後,选用 PRK 的患者也逐渐减少。
雷射原位层状角膜塑型术(LASIK)
LASIK 为目前雷射治疗近视的主要术式之一。为了要减少 PRK 术後疼痛且感染风险高的困扰,科学家思考,是否能改善术式,尽可能地减少暴露在外的伤口呢?在 1990 年代,医师开始建构另一种术式,也就是现在常听到的 LASIK。
它所气化的部分和 PRK 不同,主要是削除角膜里的基质层(stroma)、尽可能地保留上皮层组织完整性;手术先切出一个类似「C」的伤口、创造并掀开一片角瓣膜(corneal flap),然後以雷射直接气化、雕塑基质层细胞後再将角瓣膜覆盖住伤口(图四)。和 PRK 相比,LASIK 较少暴露於外界的伤口,感染风险较低。
由於术後恢复期较短且伤口较不会感到疼痛,使 LASIK 逐渐取代 PRK,成为主流术式之一,目前接受 LASIK 的眼球超过数百万颗以上。
微创角膜透镜提取术(SMILE)
为什麽要一直改良手术?因为医学界希望能减少破坏角膜神经、缩小暴露外界的伤口。角膜是布满神经的组织,能感受细微异物、刺激泪水分泌,达到排除异物、润滑眼球的功能。神经束从内而外伸出、穿出鲍曼氏膜(Bowman’s membrane)并弯曲近直角、在上皮层细胞和鲍曼氏膜之间形成丰富的神经末梢(图二)。
从角膜神经的分布可以推测出,最早的 PRK 气化上皮层细胞的缺点,就是削除了神经末梢,造成伤口大面积的暴露,进而导致术後疼痛。而 LASIK 虽然减少了伤口暴露,但由於切出「C」形状伤口、创造角膜瓣时,也同时切除了大部分的神经,导致大规模的神经受损,进而使眼睛无法自主分泌泪水,引起严重的乾眼症。所以科学家持续地构思新的解决方法。
相较於前两种术式,SMILE 的历史最短,它起源於 2002 年德国团队的想法,直到 2007 年才开始临床试验。几年後术式逐渐成熟,在 2016 年获得美国许可治疗近视,仅一年时间,全球就累积超过 100 万次手术。
SMILE 使用雷射「可在特定深度聚焦」的优势,手术分成两个步骤:首先,聚焦雷射,隔空在角膜的基质层里切出一个极小的凸透镜结构;接着,在角膜表面切出约三毫米(mm)的小伤口,取出小透镜。与 LASIK 须开出「C」形状的伤口、断开大部分的神经相比,SMILE 的创口较小,理论上切断的神经比例较少、乾眼症的机率也较低,所以快速地成为患者主要选择的术式之一。
虽然 SMILE 为较新的技术,但不能就此认定 SMILE 比 LASIK 更优秀。医疗手术仍须视个人体质、需求、经济能力等,进行专业的个人考量。
雷射以後,连打靶都比较准了
许多人的工作高度仰赖视觉,军人就是其中之一。在美国,SMILE 可治疗近视和散光。去(2021)年《白内障与屈光手术期刊》(Journal of Cataract & Refractive Surgery)刊出一篇论文,研究 37 名军人(74 颗眼睛)在 SMILE 术後的短期视力改变 。术前,患者皆有轻至中度的近视或散光,且分别有 10% 和 20% 的患者反应近视困扰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而在 SMILE 术後的三个月内,约 96% 的眼睛在不戴眼镜(裸视)的情况下,视力可以达到正常人的标准[注]。而原先生活和工作受到视力问题困扰的患者,全都降为 0%。在感受度调查也发现,约 83% 患者对手术後拥有的视力更加满意。其中 14 名军人在手术前後都接受枪法打靶测试,尽管统计结果并无显示出差异,但手术後的打靶成绩稍稍高了些。不过,仍不能认为雷射近视手术使枪法更精准。
[注]正常视力的标准为裸视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 , UDVA),意思是在史奈仑(Snellen)视力表里,能看到 20/20(对应视力约 1.0)或更小的字。
手术的功效可以维持多久?
中国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发表了一系列长期的研究,追踪接受 SMILE 手术後的患者多年,并讨论他们的视力改善。团队招募了 26 人(26 颗眼睛,皆为单眼接受手术),接受 SMILE 约七年或更久。发现 26 颗眼睛在术後七年的视力,比七年前戴眼镜时更好!以史奈仑视力表上 20/20 的字母为标准,术前 96% 的眼睛戴眼镜时可看清楚,术後有 100% 的眼睛在裸视或脱离眼镜後可看清楚。
而视力表里更小的一行字(20/16,对应视力约 1.2),术前有 38% 的眼睛戴眼镜时可看清楚,术後有 73% 的眼睛在裸视或脱离眼镜後可看清楚。再小一行的字(20/12.5,对应视力约 1.6),有 19% 的眼睛在雷射手术後可辨识清楚;而手术前,所有的眼睛在戴眼镜後,都无法看清该行字。
换言之,经过近视雷射手术後的患者不仅摆脱了眼镜,视力还可回到或优於配戴眼镜前的水准;在散光方面,所有人在术前都有轻至中度不等的散光,而手术七年後,几乎所有人都减轻为轻度散光。
雷射後会有後遗症吗?
任何医疗手术都会有副作用,SMILE 最常见的术後副作用是乾眼症。尽管多个研究都认为,SMILE 的乾眼症比例及严重度都比 LASIK 少,因为和 LASIK 相比,SMILE 的优势是创口较小且切断的神经较少,因此术後保有较多神经,眼睛控制泪腺的能力较佳,乾眼症也较轻微,且恢复期较短。但这不代表不会出现乾眼症,和未接受手术的眼睛相比,SMILE 後眼睛分泌的泪水仍可能比较少。因此术後的自我照护,例如短期内避免感染和定时且长期地使用人工泪液,是雷射治疗近视的必要作业。
尽管 SMILE 是安全的手术,且全球已有百万例手术的经验,但仍可能有手术中途失误的情况发生,例如移除雷射切除的部分时,仍有残存组织遗留在角膜内,或是失误而切穿角膜上皮组织等。根据统计结果,这些手术中途失误的发生率总和小於 1%,且似乎和医护团队的学习曲线有关,可能新手医师比较容易发生手术中途失误。不过,SMILE 令人最有感的副作用应该是金额,价格在十万以上,并不是能轻松负担的数字。
- 〈本文选自《科学月刊》2022 年 5 月号〉
- 科学月刊/在一个资讯不值钱的时代中,试图紧握那知识余温外,也不忘科学事实和自由价值至上的科普杂志。